close

我挺納悶這部姊姊的守護者沒有什麼人迴響,因為當初我在第一次看到預告的時侯,就很想看了,然而在看完之後,我就明白了為什麼這部片沒有讓大家特別有讚賞。


因為這是一部適合已經組織家庭,且有了小孩的爸媽去看,至少對我而言,很多地方都讓我動容。

沒有人希望自己小孩生病,受傷,或者發生什麼事,但如果,今天自己的孩子患了絕症,從知道了一直到他走了之後十數年,會是怎樣的心路歷程,要用什麼心情去面對?這部片就是帶你在各種不同關係人的角度,去感受這樣子一個家庭的心情。

接下來可能會談及劇情,該跳開的人就跳開吧。

母親會為了孩子犧牲一切,這似乎是千古既定的本性了,更何況是自己的孩子患了重病絕症,那更是掏心獻肺地,命都不要了也可以;然而這在一些隱隱約約之中,對另外一個或多個同樣是你的,健康的孩子,父母親肯定會比較疏於關心,少了些疼愛,甚至會比較偏袒不健康的孩子;雖然片子的血癌例子是極端了點,但是其實現實生活裡,的確,生下來比較弱的那個孩子,往往因為父母親本身潛意識裡的愧對感,總會給他比較多的疼愛,也會既定的以為,他也比較需要我們的愛。

但事實上,所有孩子都是一樣重要的,雖然我們的母性會驅使我們偏護柔弱的那一個,但是我們一定要牢牢記得,always都要盡力去公平的愛他們,因為孩子是很敏感的,當他們感受到認知到自己的爸媽比較不愛我的時侯,家對他的牽動力變得薄弱,很可能他就從此產生行為偏差,走向誤途。

即使孩子沒有覺得爸媽偏心,但如果爸媽總是把注意力放在柔弱的那一個身上,自然另一個比較不被注意的在成長的過程中,如果有什麼學習或語言障礙,你可能都會很難很難去察覺,等到明顯到被你發現時,可能已經很難導正或幫助他了。

片中另外一個省思就是,孩子們何時會有他們自己獨立的想法,何時你會樂於傾聽到接納他的想法,而不是像嬰孩時期,爸媽說對就是對,說錯的就是不能作,孩子總會長大的,不會永遠都聽命於我們,所以當他們開始有自我意識的時侯,我們是不是要學著去尊重他們,從旁去幫助他們,而不是以往的命令跟限制;所以片中的11歲小女孩安娜,就對抗她的父母,告訴他們:你們何曾問過我的意思,給過我選擇嗎?因為安娜的父母為了要救他們患了血癌的女孩凱特,從小讓安娜不斷的扎針挨刀,不斷的從她的身體內取出東西來要救她的姊姊。

IMG_8895

也許這在我們看來是一件對的事,但是它未必是安娜願意作的事,這在教育的意義上相當深遠,孩子一直在我們的教導下,去作對的事,一直到何時,我們應該要開始問他們:你想作什麼事?你願不願意作這樣的事?

片子裡用更極端的例子去說明這個道理,母親莎拉一直埋頭在長年想要救活自己的女兒凱特,但是沒有察覺凱特這幾年來的心路變化,她看著自己的家人,看著自己這一路的治療,病痛折磨著她,然而她卻折磨著她的家人,所以凱特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。

這是一個很難理解的課題,你很愛孩子,你想救活她,想要她繼續化療手術甚至骨髓移植,然後她很愛妳,很愛她的弟妹,她想要結束生命;都是愛,也都是傷害,那麼最後的決定權應該落在誰的身上?

這部片就是在傳達,親情沒有對錯,所以不該有誰去怨恨或責怪誰,因為我愛你,我希望你快樂,記得對方的這份初衷就好,其他的都放下;最後,凱特在病床上跟媽媽說的話-

媽,記得我小時侯去參加夏令營的事嗎?因為我怕我會想念你們,所以我上車之後,坐在旁邊最靠窗的位置,這樣我一想你們,就可以從車窗回頭看到你們。

我想我已經找到好位置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ixnetstep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